循环经济摘要

2025年5月12日至16日,亚洲开发银行“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固体废弃物管理培训”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。浙江爱凤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清祥博士以“从线性GDP到循环GDP:闭环经济新范式”为题发表主旨演讲,系统阐释了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结构性缺陷,并用大量政策与案例展示了循环经济如何成为破解债务—废弃物双重危机的新路径。

一、线性GDP:一条“既无头也无尾”的跑道

陈清祥博士指出,现行GDP核算以货币流量为核心,却无力直接衡量第一、二、三产业的物质与能量流动。这种“无头”设计——产业起点由黄金储备、债务等间接变量决定,导致政策无法精准回应产业质量与规模;“无尾”设计——排放与废弃物未被纳入成本,则造成全球废弃物与温室气体的指数级累积。结果呈现为“M2体系”的双端膨胀:一端是持续增加的债务,一端是无法消解的废物与排放。

二、循环GDP:让经济“照镜子”

为破解上述死结,陈清祥博士提出“循环 GDP”概念,即在传统货币维度之外,叠加五层闭环:

1.材料循环:把“开采—制造—废弃”改为“开采—制造—再制造”;

2.碳汇循环:通过REDD++等机制让森林、湿地成为可交易资产;

3.服务循环:把维修、共享、数字化服务计入增长;

4.社区与土地循环:以社区合作社、时间银行激活在地资源;

5.金融循环:绿色债券、碳市场、影响力投资取代单一债务融资。

这五层循环共同构成“如镜经济体”(Mirror Economy),像镜子一样完整映照出财富的真实来源与去向。

三、政策演进:中国的三次跳跃

陈清祥博士高度评价中国在法律与规划层面的迭代:

•2009年《循环经济促进法》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推动产业园区协同处理工业废物;

•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规划相继设立循环经济专项和49个试点城市;

•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“全面实行循环经济理念”,并由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启动“无废城市”试点。

绍兴正是最新一批试点之一,其厨余垃圾资源化、再生产业园、纺织边角料高值化利用等项目已成为“存量GDP”向“增量GDP”转换的鲜活样本。

四、三大案例:城市、乡村与工业

城市——新加坡“资源可持续性法案(2024)”:立法强制七大类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申报,用阶梯垃圾收费与堆肥收益返还,预计2030年前为GDP额外增加1.2个绿色百分点。

乡村——中国县域REDD++计划:把厕所普及率、就读率、森林蓄积量等24项指标纳入循环GDP,撬动社会资本治污,同步创造护林员、有机农艺师等新岗位。

工业——地沟油(UCO)闭环:餐饮废油→生物柴油→甘油再制环保增塑剂,依托“碳-金融”双市场,2024年带来7.3亿元绿色收入并减排42万吨CO₂。

五、转型框架:从货币到多维资产

陈清祥博士用一张“资产负债表对照图”总结宏观转型:

•资产端:在原有“外汇、黄金、债务”之外,加入土地、碳汇、生物多样性等新型资产;

•产业端:在三次产业外增加“第四产业”,即生态修复、数字服务、时间银行等零废行业;

•货币端:央行资产负债表逐步以SDG信用替代部分主权债务,利率政策与一级碳市场联动;

•就业端:推广瑞士式“时间银行”,把社区照护、垃圾分拣等志愿劳动转化为可流通的“劳动积分”。

陈清祥博士强调,循环经济绝非简单的环保口号,而是一场经济范式的革命。当货币开始为地球与社会的真实价值定价,而非仅为债务背书时,“零废城市”便不再是财政负担,而是破解债务膨胀、创造包容性增长的新引擎。绍兴的实践已经表明:只要政策、金融与技术三箭齐发,废物就能变资源,债务就能变资产,一个“有头有尾”的闭环经济体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