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2日至16日,亚洲开发银行“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固体废弃物管理”研讨会在浙江绍兴举行。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经济师薛玉伟受邀发表题为《餐厨垃圾管理与案例》的演讲,系统分享我国餐厨垃圾治理的政策、技术与实践,为亚洲地区提供有机垃圾管理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薛玉伟指出,2023年我国主要城市餐厨垃圾年产量超8200万吨,占生活垃圾总量的20%–37%。若处置不当,易引发环境污染和“地沟油”等安全问题,推进其分类、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,已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。
一、政策引领:从“无害化”迈向“资源化”
我国餐厨垃圾管理政策历经从遏制“地沟油”、填埋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型。近年来,“双碳”战略推动政策密集出台:
- 《“十四五”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全国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7万吨/日,厌氧消化技术占比超60%。
- 农业农村部禁止餐厨垃圾直接用于动物饲料,防范同源性污染。
- 国务院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强调构建“分类—收运—处理—利用”全链条闭环体系。
二、技术路径:多元协同,因地制宜
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厌氧发酵为主导、好氧堆肥、生物转化、协同焚烧为补充的技术格局:
- 厌氧发酵占比超80%,可将有机质转化为沼气,用于发电或提纯为生物天然气(CNG),能源回收效率高。
- 好氧堆肥适用于中小城镇,但面临有机肥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。
- 生物转化技术(如黑水虻、蝇蛆养殖)适合小规模分布式处理,产出高蛋白饲料和有机肥,附加值高。
- 小型化设备在县域快速推广,降低运输成本,提升灵活性。
三、标杆案例:技术集成与园区协同典范
薛玉伟分享了多个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设计或参与的重点项目:
- 福州餐厨项目:日处理500吨,采用“气力输送+热水解+除杂”工艺,实现沼气发电、废水协同处理、残渣焚烧,全链条资源化,获2023年“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”。
- 北京高安屯厨余厂(2025):北京最大专业化设施,油脂回收率超90%,产沼气80–100m³/吨,配套光伏,年减排约3.8万吨CO₂当量,构建多能互补系统。
- 宜昌厨余项目:采用“湿式厌氧+MBR+纳滤+高级氧化”工艺,实现污水零外排,降低运行成本。
- 苏州洁净与西安洁姆项目:分别应用“蝇蛆工程”和“黑水虻”技术,实现高值化利用。西安项目日处理100吨,年收益达2190万元,经济效益突出。
四、未来展望: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
薛玉伟指出,未来餐厨垃圾管理将呈现四大趋势:
- 技术创新:推广生物质炭固碳、提升沼渣沼液资源化标准,推动产品高值化。
- 智能管理:应用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(如成都GalileoOS),实现全流程智能监控。
- 政策协同:完善收费机制与绿色金融支持,强化资源化项目激励。
- 公众参与:加强宣传,提升垃圾分类意识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。

本次演讲内容详实、案例丰富,获得与会代表高度评价,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有机垃圾资源化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实践,为亚洲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。